第一次從書上看到這個字眼:「顫抖的貧窮」(quivering poverty),我一直覺得疑惑覺得顫抖這一詞似乎有點誇張跟多餘。

著到遇見阿興伯,我才逐漸體會到這句形容詞裡面包含著的辛酸與淚水。

阿興伯是社會局轉介到中華恩友中心的個案。那一次,我們們陪同社工到一處公園的角落找到了他。

寒冷的十二月天,他就這麼裹著單薄的大衣捲縮在長板凳上,還沒走近,我已經感覺出了他的顫抖。

把他接回了中華恩友,我們看見轉介單上寫著:67歲,癌症,上有4位兄長,下有兩子一女,一子一女失聯,小女兒遠嫁花蓮.....

於是我們收下了阿興伯。

剛安頓下來的他,手常常不住地顫抖,因為咳嗽,總是把吃在口中的飯粒噴得滿地。

很多人跟我反映,同工也問我是不是該轉介到其他單位?轉介到哪裡呢?
通常會送到恩友中心,大概都是已經找不到其他機構可以收容的朋友。

恩友中心,是他們最後的希望。

我跟志偉說事情沒有那麼嚴重,先把他安頓在中庭的空間,給他一張小桌子吃飯,慢慢養好身子吧。

很多時候,身體變衰弱,並不真正是因為生病,而是長期三餐不繼,顛沛流離而造成的虛弱。

幾個月的調養,阿興伯果然慢慢恢復了體力,手不抖了,咳嗽也少了,已經能夠到大廳跟大家一起吃飯,每次看到我過去,總會開心的用著沙啞跟稍嫌含混的聲音喊著:「傳道平..安」

有時候看著他躺在床鋪上平穩的睡著,我都會想起當初他在公園裡不住顫抖的模樣。

終於明白作家為何用顫抖來加強貧窮的描寫。

我總是在心中告訴自己,恩友中心要加油!
我們努力著,不想再讓他們因為窮,而顫抖...

 

一年,兩年過去,進入第三年,阿興伯堅韌的生命力讓他的身體沒有再惡化下去,我們一直沒有送走他...

他笑著,樂觀的面對生命,努力的生活,珍惜著恩友中心這個家。

 

文/台南恩友中心劉奇峯傳道傳

2014/05/11

阿興伯是社會局轉介到中華恩友中心的個案。那一次,我們們陪同社工到一處公園的角落找到了他。
故事來源
中華恩友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