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集

從悶熱的大廚房穿越,我們進到了原本是儲存室的大房間裡面,見到了林爺爺一家八口人。中風過的林爺爺坐在輪椅上,用著含混的語氣一再對我們表達著謝意。他們是台南恩友的弱勢探訪家庭,爺爺、奶奶、兒子媳婦再加上4個念小學的孫子孫女。一家八口全擠在善心的朋友提供的房間裡。......
中午時分,大家都在暫時休憩的時候,我走進廚房,他碩大的身子正半蹲著拿著鐵刷細細的刷著流理台的油漬。 「先去休息,下午再刷。」 他低聲回答我:「沒關係,我不累。」 他是阿昕,剛隨著中華恩友幹事調動過來的廚房同工 .....

婆婆的先生過世已經30幾年了,先生過世後,為了生活而到麵店工作,經常要端許多碗麵樓上樓下來回走動一整天,導致膝蓋退化行動緩慢,還被麵店老闆積欠薪水,生活極為困苦。

街友阿成伯問說:「這個是老師吼,甲厲害!」謝謝你,在「彈」笑風聲中,讓我們學習到,原來福音也可以那麼的幽默。台南神學院福音分享團的李信仁同學。信仁同學今天在台南恩友中心是這樣帶街友唱歌:.......
小董他叫做小董,照片中身穿黑色T恤這位。習慣騎著單車遊蕩在府城的大街小巷,沒有目標,沒有終點,只是漫無目的地飄飄蕩蕩。直到有一天騎進了恩友中心,從此這裡成為他的庇蔭所。小董是學校教官帶來的,教官跟我們說他父親酗酒成癮,突然有一天失蹤了 ......

恩友月刊

恩友 2021年 8月報 恩友 2021年 8月報 感謝主耶穌的恩惠憐憫,阿凱因替家人作保,以致扛了數百萬的債務,失業也失去家人的他,向沙鹿恩友教會求助,同工馬上到府探望關懷他,阿凱也願意接受主耶穌成為他的救主,並於主日在志工見證下,受洗成為主的兒子!
恩友月刊 2015年 4月號 恩友月刊 2015年 4月號 年少住在鄉下常聽老人說,台灣只要肯拼沒有人會餓死。 這句話意思是說,台灣工作機會多,就怕你不做。 否則不但有工作,薪俸也多,多到可以奉養家裡長輩。 所以台灣有一陣子被稱為「台灣錢淹腳目」,到處可見二、三代祖孫同堂,其樂融融相處情景 .........
2018年 2月報 2018年 02月報 民國十五年出生的甘伯伯,因為一個人住,白天會騎機車來與我們聚會。常問我們:「想吃什麼?」我們說:「不要破費了,你來我們就很高興了!」他笑咪咪地想起什麼似的說:「甜柿好嗎?」我們再次婉拒並謝謝他。
恩友 2023年 2月報 阿揚姊妹住在信義偏鄉地利山村,家境不優裕的她拉拔大三個孩子,現在為了分擔孩子養家的辛勞,也幫忙帶孫子,讓孩子無後顧之憂… 阿揚姊妹住在信義偏鄉地利山村,家境不優裕的她拉拔大三個孩子,現在為了分擔孩子養家的辛勞,也幫忙帶孫子,讓孩子無後顧之憂…
2017年 12月報 2017年 12月報 我去的那天,下雨了,他仍待在外面。 他寄人籬下,不能邀我進去,他說他快被人家趕走了,只是人家沒有正面說……。 他指著自己的襯衫,告訴我不是不換,是其他衣物被人無意間丟掉,現在只剩兩件。「不能申訴,不能有脾氣,會沒地方去……。」又叨叨絮絮許多無奈和懷念那未聯絡的女兒。世界上心酸和未解的事很多。

媒體報導

【陳逸凡台南報導】座落於台南火車站附近東豐路上的基督教台南恩友中心,長期致力服事街友,不僅提供盥洗設備,每日更穩定供餐,並在用餐前舉行禮拜。近年來隨著服務人數增加,現有場地不敷使用,加上租約到期,6月底將搬遷 .....
社會上許多看不見的角落,有著形形色色被世俗所放棄、被認為「無用」之人,有的是自甘墮落、有人是犯罪之身,或貧病交迫、無依無靠,但在最底層的世界,仍有人努力洗清過去的罪惡,靠著「自助助人」的方式重新站起,他們不奢求被接受或原諒,只需要一個機會 .......
文/迪布斯 攝影/胡明智 按著地址,我們穿越中山北路,這條充滿異國風味和浪漫情調的街道,是台北著名的地標。仲秋早晨的風撩動著想唱歌的心情。找到華陰街,向右轉走一分鐘,我們來到台北恩友中心,一樓是小型教會的布置,不大的普通公寓空間,聚集了六號七十人,沒有喧譁和哄鬧 .....
【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】信主前,李政隆是參與多間國內廟宇設計與規劃的知名建築師。為了宣揚佛法,他還曾創辦〈佛教文化雜誌〉,後來更應證嚴法師之邀,擔任慈濟功德會推動小組的核心幹部,興建慈濟醫院及推動弘法利生志業;信主後,李政隆看到長期被社會所忽略的街友及弱勢貧寒者的需要,陸續在全台成立了恩友中心 ......

【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╱即時報導】一般人參加婚宴,打包回去的通常是想吃的菜,但是有一位新竹網友昨天在表妹的婚禮上,卻是打包賓客打包剩下的菜,再發揮大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