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集

三民恩友中心斜對面廢棄的大樓,數年來改建的聲音始終不斷,卻一直未完成。建築之內,早已空無一物。連門窗都被不肖之徒拆下,變賣一空。阿成就蟄居在這裡數月之久。
一個子宮癌末期的老母親,帶著重度智障的兩個兒子住在不大的矮屋裡。第一次隨著里長夫妻去探訪的時候,是個悲傷的場景。 母親已經虛弱到無法整理家務,兩個兒子卻只能用著空洞的眼神各自喃喃自語著。屋內味道很重,潮濕混和著無奈的尿騷味。 里長伯輕輕搖著頭 .......

她是阿美姐、今年75歲,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,每天中午都騎著緩慢的電動車來恩友中心,總是第一位抵達教會。

我好奇的問了阿美姐,為何您晚上不來用餐呢?

從悶熱的大廚房穿越,我們進到了原本是儲存室的大房間裡面,見到了林爺爺一家八口人。中風過的林爺爺坐在輪椅上,用著含混的語氣一再對我們表達著謝意。他們是台南恩友的弱勢探訪家庭,爺爺、奶奶、兒子媳婦再加上4個念小學的孫子孫女。一家八口全擠在善心的朋友提供的房間裡。......
看著他們父子離去的背影,我的心好疼好疼。下午時分,爸爸牽著5歲的小朋友走進恩友中心,一臉尷尬的問我:「可以來這邊吃飯嗎?」我趕緊招呼他們,看看弟弟身上滿是髒汙,馬上找出了前陣子剛收到的兒童二手衣,要爸爸帶弟弟先去洗澡。......

恩友月刊

2016年12月報 2016年12月報 知足感恩的蔡爺爺是又病又窮的獨居老人,他中風多 年,又因腳疾不良於行,靠補助租居小套房,以電鍋、電磁爐烹煮食物,出門需靠輪椅,生活有賴朋友下班後來看顧他。 我們邀請蔡爺爺一同禱告,並跟他說有困難時除了求助恩友中心,更可以自己跟耶穌禱告哦...
恩友月刊 2010年 4月號 恩友月刊 2010年 4月號 恩友中心從事多年貧寒救濟事工,最感無奈的就是貧寒的醫療。台灣經濟不景氣,人民生活困難,自殺傳聞不絕於耳。許多貧寒者生病,卻往往因無錢而得不到醫治。台灣雖說是實施全民健保之國家,但所謂「全民健保」,卻是採取「強制保險」及「連坐法」 .......
2016年 9月報 來到這,我不覺是來送愛心物資的,反而覺得是來聽阿伯說話,聽他的海洋,聽他的虱目魚,聽他的人生。 他住在四合院區側邊的廂房裡,離海很遠的所在。沒有親人,但是擁有很多的愛,來自四周所有的老鄰居。我一直喚他「海產伯」,原本以為他以前是賣海產的,後來才知道是個美麗的錯誤。他叫阿燦,因為以前是個討海人,大家叫他海燦,我的不流利台語包含了聽覺。
恩友月刊 2010年 8月號 恩友月刊 2010年 8月號 恩友中心主張基督徒要行善,且要及時行善,雅各書第四章17節說:「人若知道行善,卻不去行,這就是他的罪了。」 行善甚至關乎未後審判,約翰福音五章 28、29節 主 耶穌說: 「你們不要把這事看做希奇,時候要到,凡在墳墓裡的,都要聽見他的聲音 .......
恩友 2020年 8月報 呂弟兄常常獨自走在第三市場,衣衫襤褸,直到有位教會姊妹發現,告訴呂弟兄可以到恩友中心尋求幫助…  呂弟兄騎著腳踏車找到恩友中心,看到臉上掛滿笑容的他,不太說話,我們和他分享一些日用食物,他就開開心心騎車回家! 呂弟兄常常獨自走在第三市場,衣衫襤褸,直到有位教會姊妹發現,告訴呂弟兄可以到恩友中心尋求幫助… 呂弟兄騎著腳踏車找到恩友中心,看到臉上掛滿笑容的他,不太說話,我們和他分享一些日用食物,他就開開心心騎車回家!

媒體報導

文 / 威朗 攝影/ 胡明智 照片提供/ 李政隆 按著地址,忠孝東路四段,台北市精華地區的黃金地段,但這裡不是我們的目的地;轉進SOGO 百貨旁的一條小巷,尋尋覓覓,在一個極不起眼的巷口,一幢極普通的舊公寓一樓,各式物品凌亂堆置,簡單卻又接近簡陋的桌椅與布置,這就是恩友中心總辦公室 ......
【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】知名口足畫家楊恩典將「以腳代手」擔任天母球場開球嘉賓。由基督教恩友中心舉辦的「愛好棒慈善棒球賽」,將於23日在天母棒球場開打,18日邀請楊恩典與中信兄弟球星代言。楊恩典說,感謝恩友中心所做的貢獻,不僅給予街友用餐、醫療上的協助,也為偏鄉、貧弱兒童圓夢,所以她義不容辭 .....
【邱國榮台北報導】恩友中心成立福音戲劇團,6月11日下午恩友中心南港教會召開籌備會議,由熱愛歌仔戲的素人但專業的姊妹們一起合作,計畫在這個月底向政府申請登記為立案的劇團,名稱是「恩友福音戲劇團」。 恩友中心董事、七星中會聯合教會長老侯憲明指出 ........
長期服務街友與弱勢的台南恩友中心,今年由中心傳道劉奇峰集結服務個案故事,出版「角落微聲」,盼大家聽見窮人的聲音。 台南佳里許國寶的老家年輕人口外流,多是 7、80歲老人家,60歲的許國寶算是「年輕人」,常幫忙大家打點生活瑣事 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