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及約翰福音第十二章,描述主  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,準備為人的罪被釘十字架前的故事。
有一次,在伯大尼長大麻瘋西門的家裏,剛好遇到馬利亞趁著主  耶穌坐席的時候,拿著一瓶極貴的真哪噠香膏,澆在主  耶穌的頭上,又塗抹在祂的腳上,並用頭髮擦拭,使屋裏滿了香膏的香氣。

有一個門徒,就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太看見了,就很不喜悅,說:
「何用這樣的枉費呢,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,賙濟窮人。」
對於門徒的責難,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10到13節,描述了當時主  耶穌的回答:



「耶穌看出他們的意思,就說,
為什麼難為這女人呢,他在我身上作的,是一件美事。
因為常有窮人與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
他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,是為我安葬作的。
我實在告訴你們,普天之下,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,作個紀念。」


很多人甚至教會,都容易把主  耶穌回答門徒的這一段話,誤解成只要在主的事上忠心,其餘像救濟人的事,或與窮人同在的事,就成為不重要。
甚且也有教會把救濟窮人的事,視為是「份外」或「額外」的事工。
這樣的誤解,表面雖說有理,其實卻是完全違背主  耶穌教導的道理。

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誤解呢?
其實要了解這段經文,就必須先了解主耶穌的生平。
上帝為拯救世人,差遣了主  耶穌來到世上,成為世人的救贖。
然而主  耶穌的降生,並非降生在有錢有勢的家庭中,反而誕生在貧寒的卑微家庭。
雖然主  耶穌降生時,普天下充滿著榮耀,除有主的使者向牧羊人顯現,報大喜的信息外,也有天兵出現,同那報喜的天使,讚美上帝說:
「在至高之處,榮耀歸與上帝,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。」

然而,在實際生活上,養育主  耶穌約瑟卻是個木匠。
在古代社會裏,約瑟以木匠所得要養育,包括主  耶穌在內的六個孩子,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。而主  耶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,路加福音第二章40節形容:
「孩子漸漸長大,強健起來,充滿智慧,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。」

可見,主  耶穌在長過程中,已深知貧寒者的痛苦;
而且,從祂受洗開始傳道,並在加利利海邊呼召門徒跟隨祂,這些門徒像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等,也都是出身貧寒,在海邊捕漁的漁夫。
因此,以他們的能力,在沒有跟隨主  耶穌以前,也是無法做到常與窮人同在的。

然而,跟隨了主  耶穌以後,直到受難前主  耶穌卻對他們說:
「因為常有窮人與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
可見他們在跟隨了主 耶穌以後,主  耶穌對他們的教導,就是要他們「常與窮人同在」
他們也確實這樣做,並且作到遺忘教導他們「常與窮人同在」的源頭,就是「主  耶穌」的地步。
所以主  耶穌要在受難前,再一次的提醒門徒,必先有了主,常與窮人同在才有意義。

其實,主  耶穌不只在受難前叮嚀門徒「常與窮人同在」,自己也是經常以身作則,常與窮人同在。使徒行傳第十一章第38節,彼得就曾向羅馬的百夫長哥尼流家庭,見證主  耶穌,他說:
「上帝怎樣以聖靈和能力,膏拿撒勒人  耶穌,這都是你們知道的。
他周流四方行善事,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,因為上帝與他同在。」


同樣的,馬太福音第三章,親自在約但河為主受洗的施洗約翰,雖然他曾目睹主  耶穌受洗情景~
「耶穌受了洗,隨即從水裏上來,天忽然為他開了,
他就看見上帝的靈彷彿鴿子降下,落在他身上。
從天上有聲音說,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喜悅的」


既目睹了當時的情景,知道主  耶穌就是那要來的彌賽亞。
卻因主  耶穌來到世上後,所教導的內容,卻與當時的律法不同,就產生疑惑,差人問主說:
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。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。」
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4到6節:
「  耶穌回答說,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,
就是瞎子看見,瘸子行走,長大麻瘋的潔淨,聾子聽見,死人復活,
『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』。凡不因我跌倒的,就有福了。


這是主  耶穌親口所作的見證,其內容,若只是「瞎子看見,瘸子行走,長大麻瘋的潔淨,聾子聽見,死人復活」
施洗約翰言,就不算什麼稀奇的事,因這些事,也同樣能行在許多先知身上。
以利亞以利沙等先知,就曾使亞蘭的元帥乃曼的大麻瘋得潔淨。
也曾使死人復活。

故主  耶穌這樣說,也只能證明主  耶穌來到世上,可能是位先知,或是更大的先知而已。
但主接著又見證,「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」
可見主來到世上,教導我們要「常與窮人同在」,傳福音給他們,也是他來到世上的目的之一。
路加福音第四章第18、19節,主  耶穌也在最初開始講道時,就指著以賽亞書
「主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他用膏膏我,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,
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叫受壓制的得自由,
報告   神悅納人的禧年。」
祂親自對人說:「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。」


由此可知,主  耶穌的教導,不只是要我們傳福音給貧窮人,「常與窮人同在」
更重要的是,也讓我們了解,常與窮人同在的根基就是主  耶穌
離此,任何善事皆成為毫無意議。
 

 

文╱恩友中心 李政隆 執牧